中国的产权制度, 从褚时健说起!
《中国的产权制度》(一)
作者 周双文
前言
中国的经济目前面临很大困难(08年金融危机后),这困难不在它处,而在中国的民营企业身上,也就是那些曾经造富华夏子民,靠接单而发展起来的加工制造业。这些企业曾经带动了五亿农民走向了工商业,也让中国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制造中心。而今天的“中国制造”却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,这困境可不是外在的金融危机对它们的冲击而致,而是这些加工制造企业的产权制度出了问题,它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升级。这个问题不解决,中国的经济不会有出路的。为什么是产权制度的问题而不是其它?这是这篇文章解释的重点。
如果说中国经济的产权理论的始作俑者是张五常,那么在中国企业里面将其理论实践最为成功的就是褚时健了。无论业界如何对他褒贬,但是有一件事情他是做对了,那就是将产权理论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。正如中国将家庭联产承包制运用到农村中去一样,他同样将“包干制”运用到企业中去,并由此拉开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奇迹。这篇文章要解释就是,他究竟做对了什么?中国企业又如何实现下一轮的增长突破?这也是《中国的产权制度》要回答的问题。
中国经济奇迹的逻辑,同样发生在一位企业家身上!
1928年,褚时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。到1955年,27岁时担任玉溪地区行署人事科长。1979年10月任玉溪卷烟厂厂长,也就是红塔集团的前身,直到1997年。在褚时健效力红塔的18年中,他将一家临近倒闭的小厂,发展成为亚洲第一的名牌企业,为国家创造的利税高达991亿,加上红塔山的品牌价值400多亿,他为国家贡献的利税至少有1400亿。不要以为我有点吹捧之嫌,这些数据是有依据可查的。
崇尚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都不看好国字号的企业,市场经济也证实了国有企业发展的局限性,但是为什么红塔山却成功了呢?而且它的成功远远超过众多的民营企业。那么它究竟做对了什么?是因为烟草行业具备垄断色彩吗?不对,全国的卷烟厂少说也有100多家,而只有红塔山做到了。 让我来告诉你们吧!红塔山的成功,褚时健当年做了一样很重要的改革,也就是在1981年国家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到农户时,1982年,褚时健在企业中实行了“包干制”,在烟厂中实施“单箱卷烟工资奖金含量包干”。 即工资、奖金与产量挂钩的分配法,这打破了以往车间之间、个人之间在分配方面的平均主义。将个人的产出数量、质量与个人收益直接对接起来,也就是现在的“件工制”。这看起来很简单,但在当时这种创举却是史无前例的,是开开创历史性的。最终使产品的原料一天比一天好,竞争力一天比一天强,厂子最后变成了“印钞工厂”。也正是这一举措,使得红塔山在短短的几年中快速成长为行业领头。
1997年,褚时健带着把破落的地方小厂,打造成创造利税近千亿元的亚洲第一烟草企业的荣耀,和被判无期徒刑的身份,黯然离开执掌18年的红塔。
同样的奇迹再次发生,2002年,褚时健因为严重的糖尿病获批保外就医,回到家中居住养病。然而这位企业家坐不住,年迈时毅然承包了2000亩的荒山,开种果园。这时,他年龄已75岁了,带着妻子进驻荒山,他用努力和汗水把荒山变成了绿油油的果园。据当地的媒体报道,在昆明,街上的橙子10块钱4公斤,而他种的冰糖脐橙1公斤8块钱都买不到,而且产品一出来就发往深圳、北、上海等城市,在云南根本见不到踪影。
他的果园效益好得惊人。爱好爬山的王石来到了云南,据说还特意抽时间专程去看望他,他没有看到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企业家,而是看到了一个面色黝黑但健康开朗老农。言谈之间,王石很好奇,如此大的果园,如何去管理这些素质并不高的农民呢?这是不简单的事情。
褚时健的回答很简单,他使用了以前的办法,即以前在管理烟厂的时候,采用的“包干制”。果园实行家庭“分片”承包责任制,充分发挥农户的主观能动性,实行多劳多得,少劳少得,不劳不得。具体表现在,将果园划成片,以3000-5000株为标准,分包给农户,平常每月给农户发500元的基本生活费,等果子成熟后,按果子质量,以每吨不同价格向农户收取,收多收少,切身关系到农户的收入,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,有的农户基本上天天都在自己片区的果园“打滚”,为了便于管理,增加收成,有的农户举家在山上,果园修筑了临时房子,吃住都在了山上。(注一)
他还制定了激励机制,一个农只要承担的任务完成,就能领到4000元工资,质量达标,再领4000元,年终奖金两千多元,一个农工一年能领到一万多元,比到外面打工挣钱还多。王石感慨地说:“我非常受启发。
利益不能清晰界定,人就失去了奋斗的动力!
企业是一家组织,组织是由人构成的,人为什么要成立组织呢?是因为大家在一起可以获得更多的产出,比起个人单打独斗的产出更高。所以企业是因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才出现的。而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中人的利益最大化,人可以因利益最大化组建企业,人同样可以因自我的利益最大化离弃企业。
地上有百元大钞,四周无人,人人都会去捡的。至于捡起来交公还是自塞腰包,那是另一回事。也就是说,员工之所以有动力,是因为它能看到潜在的利益,利益会引导人的行为。有了利益作为引导,人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,利益改变,人的行为就会跟着改变。这个逻辑全世界都是通用的,是人就有对利益的追求,否则人类社会不会有今天的繁荣。这个利益可以是钱、也可以是名、利,甚至是内心的舒坦。
一个“活雷锋”,他舍己为人,不求名、不求利,但是他求满足感,帮助别人时内心会有一种满足感,一种成就感,一种愉悦感!这不是追求功利禄,而是追求“助人为乐”的利益了。也就是人的行为是受利益影响的,但是如果我们不去界定这些利益,不去迎合人的利益来设置制度,那么结果就会导致人的动力丧失,斗志全无。利益有很多种,但是人的利益一定要清晰界定和划分,要受到尊重和保护。
褚时健的本领不伟大,他只做了一件事,那就是将人的利益划分清楚了,用制度来界定每一个人的利益,即用“包干制”将员工利益的权力清晰界定,在什么情况下利益依归于谁?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分得多少?也就是把利益归属问题解决了。经济学是建立在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的,任何人,任何组织都会本能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。褚时健唯一做的就是将员工的预期利益画了一条线,左边的是国家(国企)的,右边的是你自己的,只要把国家的上交后,剩下的就是你自己的。就是做了一件这样的事,红塔山成功,种橘子也成功了,就是这么简单。红塔山的成功,“包干制”不是全部,但是“包干制”对红塔山的成功一定是功不可没的,不是绝对的,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。
那么,为什么把利益问题的界定可以让企业获得如此飞速的发展呢?为什么“包干制”不仅拯救一家频临倒闭的小厂,还将其做到了亚洲第一?为什么“包干制”实行后,不仅中国的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出产,中国的企业也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,在工厂的“件工制“下,中国的民营企业支撑了中国经济持续飞速了30年。这一切都因为一项制度的改变,那就是“包干制”,何为“包干制”呢?让我们先来看看“包干制”的前因后果吧!
(注一):生活新报记者09年采访时,褚时健的自述
作者简介
周双文,籍贯:湖南,曾服务于深圳信隆实业(股票代码: 002105 )企划部,主要负责企业转型时期的业务结构的调整、产业结构分析、及企业5—8年的战略规划和实施工作。
目前服务于北京锡恩公司中国顶级企业战略研究院,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制度经济学,通过运用产权,合约理论来构筑企业组织竞争力,服务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。研究著作《中国的产权制度》《解密丰田模式》《丰田文化与交易费用》《与张五常、蒙代尔的近距离接触》email:zsw0814@yahoo.com.cn